許多壯年的小兒麻痺病友常會在3040歲的時候,感覺體力有突然間變差的現象。最明顯的感覺就是以前能夠一口氣走12公里不會感到疲倦,現在居然走不到34百公尺就得休息兩三次。有時候膝蓋或肩膀越來越痛,大腿和小腿逐漸變瘦但身體卻像灌水一樣的發胖,背部一天比一天變駝又彎曲卻又束手無策。以上所敘述種種對小兒麻痺患者不利的情況,我們統稱為後小兒麻痺症候群,英文稱之為「postpolio syndrome」。



「預防勝於治療」,對於後小兒麻痺症候群尤其如此;因為小兒麻痺病友們的肌肉大多已經處於過度使用的狀態,肌肉的萎縮無力就代表又損失一部分的神經細胞與肌肉纖維,而這些損失是完全無法彌補的。所以後小兒麻痺症候群的處理是以預防為主,而預防措施的重點則是病友們生活型態的調整與運動觀念的改變。



對於小兒麻痺病友而言,肌肉力量不再是一種取之不盡、用之不竭的「資源」,病友們應當對肌肉力量進行有效率的撙節運用。因為肌肉過度使用會增加後小兒麻痺症候群的嚴重度,但是日常生活的每樣動作都有賴於肌肉的使用,所以病友們應當建立一個觀念:讓體力用到最有需要的動作上。如果需要支架加枴杖才能走路,就儘可能以輪椅或其他交通工具代步;如果沒有需要,儘可能不要長時間步行逛街或郊遊,更要絕對避免爬山或過度上下樓梯。採取這些措施的用意,在於讓往後三、四十年的歲月中,能夠保有肌肉力量進行必要的活動



在智慧及學問方面,小兒麻痺病友完全不遜於一般人;但在體力方面,絕對不須處處強求與一般人爭長短。在運動觀念方面,首先必須確立一個信念:「走路不是一種運動」。因為走路的時候必須以下肢的力量去對抗身體的重量,對於大多數的小兒麻痺病友而言,這個負擔都太過於沈重,也就是說,勉強的把走路當成一種運動,只會促使下肢肌肉的萎縮,對於那些使用枴杖的病友,過度的走路更容易引發肩關節的骨刺而造成肩膀疼痛。



對於小兒麻痺病友而言,適當的運動可以增加耐力、增加信心、增加日常的活動範圍;運動過度卻會造成有害的結果。游泳是小兒麻痺病友最適當的運動,至於游泳的劇烈程度則以不會在兩三天後造成肌肉酸痛為原則。至於其他的運動方式,則須考慮每個病友的肌肉負擔能力來決定,並以有氧運動的原則進行運動;最好能請教復健科醫師或物理治療師,經由他們的評估後再安排適當的運動方式。


 


 


摘自:http://www.rerc.ntu.edu.tw/qa.asp#a23  台大輔具研究中心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olly 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