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到法國奧塞美術館欣賞米勒的畫作是一種幸福


那麼~


能在台灣欣賞到16幅米勒的作品


是一種奢華的幸福!


 


不需搭十幾個小時的飛機、不需花大把的金錢到法國奧塞美術館,就可以近距離欣賞到米勒的作品,再加上 上帝所給Holly的特殊身分,不需門票、不需排隊,直闖米勒畫展,面對一幅幅真蹟,加上導覽的說明,感受到米勒灌注於藝術的熱情,藉著畫作表達對上天的感念、對土地與自然的珍惜,那真是超奢侈的幸福啊!


 


米勒(Millet)是一位偉大的法國田園巴比松畫派的畫家。他出身農民,他曾自述「我是農夫中的農夫」,一生描繪農夫的田園生活,筆觸親切感人,他所畫的《晚禱》和《拾穗》早已成為西方藝術的兩大代表作。巴黎奧塞美術館珍藏的米勒作品以往從未外借,此次藉著開館20年後整修展覽廳的機會,首度大規模出借16幅米勒的作品來台展出,真是史無前例,實是台灣人民的福份啊!這次史博館除了展出米勒作品,也展出了胡梭、柯洛等巴比松畫派畫家的作品,可以仔細欣賞這些人著重寫實、神韻的鄉村風景畫作。朋友們~趕緊把握機會喔!


 


「拾穗」Des Gleanuses Salon (The Gleaners)


聖經上說:在你們的地收割莊稼,不可割盡田角,也不可拾取所遺落的…應留給窮人和寄居的」(利未記19章),正是這幅畫所要表達的。




這幅畫描繪收穫季節的黃昏景象,遠處的地平線上可見大批人馬仍在繼續收割,成綑成堆的麥綑、麥垛,一輛大板車和成群的農場工人構成一幅明亮歡愉的熱鬧景象,在畫面右側,騎馬的管理員正在監督收成的進度,更遠處可以看到村莊的屋宇,充分將農民農忙的景致呈現出來。


 


與之對比的,是在收割之後的麥田裡撿拾麥穗的三個農村婦女,瞧右邊那一位黃帽的女姓,吃苦耐勞的生活賦予她們雕像般沉重的身軀,長年的操勞使肢體越來越沉重,習慣於彎腰工作之後,腰桿就難以伸直了。中間的紅帽女性,從她雙手看來,左手塞了一大把麥穗到腰間的袋子裡,右手還滿滿的抓了一把,企圖想要多撿拾一點麥穗,這名女性肯定要肩負起一家生計的中年婦女。而左邊那一位藍帽女性,她的手背在腰後,動作敏捷而優美,仔細看她的藍帽後方多出一片布,將後頸遮住,你說,這不是年輕女性愛美、怕曬,才會這樣做呢?


 


米勒的畫作中,常使用紅、黃、藍三原色。拾穗是在描寫農民的辛苦,那幾個撿稻子的農婦是窮苦人家,她們其實是在撿大財主收割完後掉落在田間的零星稻子,她們努力地勞動,生命雖辛勞,卻有了值得尊敬的尊嚴。


 


 



晚禱The Angelus


聖經上說:有衣、有食,就當知足。




農夫、農婦身上穿著樸素的日常衣服,厚重耐磨的舊衣已經褪色,腳上穿著法國農民的傳統木鞋,在他們腳邊豎著掘馬鈴薯用的大叉,擱著裝滿馬鈴薯的籃子,停著載滿一袋袋馬鈴薯的小推車。

 


遙遠的地平線上,教堂在夕陽餘暉中傳來了鐘聲,他們沒有抱怨工作辛勞,放下工具暫停工作,男人把帽子脫下拿在手上,兩人正以虔敬的姿態低頭為他們今日所得獻上感恩的禱告。


 


沒有畫出上帝,但上帝盈滿其間,天邊晚霞中有祂最深的慈愛,大地的漸暗裡有祂在黑夜裡對人最貼心的祝福。若非上帝在其間,兩位農民怎會如此美麗低頭謙卑感謝天父賜下一日耕耘的果實!


 


 


牧羊女與羊群 Shepherdess with her Flock


聖經上說:「我是好牧人,好牧人為羊捨命」(約10:11)、「我來了,是要叫羊得生命,並且得的更豐盛。」(約10:10)、「耶和華是我的牧者,我必不致缺乏」(詩23:1),基督是我們的牧者,們是祂的羊群。



遠方的地平線罩著夕陽餘暉,年輕的牧羊女(可能是米勒的女兒)站在羊群的前方,戴著紅帽,披著羊毛短斗篷,低著頭正在打毛線。她獨自一人領著羊群,站在蕭瑟、陰暗、單調、平坦的曠野中,一望無際的草原一直延伸到遠處天地相會的地平線。牧羊女身後的羊群聚攏在一起,將夕陽餘暉反射成波濤起伏的光點。完美的構圖、巨細靡遺的細節(如牧羊女腳邊散布的小花),我們再一次看到藍、紅、金黃色組成和諧完美的畫面。


 


逆光的牧羊女在平坦曠野的羊群前低頭打毛線,儼然化為一尊沈靜的塑像,帶出安祥和諧之美,加上天空雲層灑落一絲陽光,讓整幅畫顯得無比莊嚴。


 


 


簸穀者


米勒最早在1848年時繪製,寫農夫拿著畚箕使勁搖晃篩選小麥的過程,麥子翻飛時塵土飄揚的效果如此逼真,令人看了不禁想打噴嚏呢!後來這件作品下落不明,於是米勒在晚年時期,再次重新繪製了相同的主題,奧塞美術館收藏的正是晚年米勒重繪的版本。


 


在《簸穀者》的原作,農夫穿著藍色工作褲、頭戴紅色頭巾,將金黃色的麥穗高高拋起,用色相當鮮艷。原作中的農夫,看起來沒有太多的簸穀經驗,雙腳重心微微前傾,使用畚箕的力道也不會掌控,將小麥拋得老高。




 


再看看重繪的《簸穀者》,農人紅色頭巾不見了,藍色工作褲也沒有那麼鮮艷了。畫中的農夫經過歲月的歷練,簸穀的重心往後傾了,使用畚箕的力道也不再使用蠻力,呈現出一付游刃有餘的樣態。



 



由此可以看出,早期米勒才剛開始接觸人物肖像畫、裸女畫,對於人體的比例、構造還不是相當熟練,加上當時的米勒可能務農的時間尚短,所以在農人的動作描寫上,就沒有重繪版那種歷經滄桑的感覺。


 


 


紡紗女


年輕的農家女坐在草地旁的斜坡上,一邊看顧吃草的山羊一邊用紡錘抽羊毛紗。她穿著米灰色粗布袍,腳上穿著木鞋,頭上戴著奧弗涅(Auvergne)地區傳統的「鐘形」無邊草帽。榛木紡紗桿上插著以布條固定的羊毛束,牧羊女以左手所持的紡錘來絡紗。




紡紗女的面孔似乎籠罩在光環之中,眼窩凹陷,雙唇微啟,背光的身影後方是浮著朵朵白雲的明亮天空,襯托出人物超越時空的永恆感,猶如孤寂、隱遁的象徵,若隱若現的羊群,更加深了虛無飄渺的感覺。


 


明亮的天空與灰暗的土坡,霧般的雲朵與牧羊女結實的身軀,牧羊女應是不知愁的年紀卻帶著一臉憂愁,這一切都形成極為強烈的對比。


 


 


 



「格賀維勒」的教堂


「格賀維勒」是米勒生長的故鄉,小時候媽媽帶他去看教堂的大鐘,他回憶說,他感覺教堂好大,而自己好小、好小....



長大後回到這裡,他發現好像一切都沒有改變,連那座記憶中的教堂也一樣!於是米勒拿起筆,用自由的筆觸、強烈的藍色和薰衣草色來描繪天空,又把沙子加入顏料裡,畫出教堂粗糙的石板!


 


畫中的教堂比實際大很多,對比人的渺小,透過米勒眼中宏偉的教堂,我們可以發現信仰的力量成為他日後創作的動力。正因他有悲天憫人的情懷,才描繪出令人動容的畫作。


 


 



春天Spring


收藏家哈特曼(Fréderic Hartmann)向米勒訂購的四季系列其中的一幅。夏天現存於美紐約大都會博物館,秋天存於波士頓,冬天尚未完成,米勒就與世長辭了。



這幅是純粹的風景畫,以粉紫、嫩綠、淺棕等明亮色調為主,描繪出春季雷雨的烏雲、雨後的彩虹、飽含濕氣的泥土、零星散布的春季花卉、開花的果樹等,樹下還有避雨的微小人物,森林看來好似一堵綠色的牆,嫩綠的春芽及修長平行的樹幹帶來輕盈的感覺。畫中春光明媚,色彩與明亮度都大為提高。


 


 


米勒的畫,不僅僅是描繪農人的辛勞,最令人感動的,是這些辛勞的人們在艱難中仍可看見上帝的光、上帝的恩典而感恩。就如同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艱難,但在艱難之處,我們是否能看見 上帝的美意而懂得感恩。


 


 



『賞米勒戰略手札』


建議早上9:00前到(如假日要更早),雖然9:30才開始進場,但早到可排前面,排隊時間較短,而且此時太陽還不算大,排前面的還有遮棚,少受很多日晒雨淋。中午也是人較少時段。


 


一到現場,兵分2路,同時排購票隊伍及進場隊伍。如要刷中信卡,要排2號窗口(1號為現金購票窗口)。刷中信卡購門票及商品有打折,簽帳單要妥善保留,看完後可憑單在出口處領爆米花。


 


進場後,在入口處右手邊排隊,租個人語音導覽機(如一次租2台,還贈送有聲書)→ 直接到展場中段的3間米勒畫展示廳(不要從門口開始看,因為此處在剛開始進場時最擁擠,而且展示的是其他畫家的畫)→利用導覽機仔細欣賞米勒畫→ 機動性補看展場前段與後段其他畫家的畫。


 


當然,若您的同行者有與Holly一樣的特殊身分者(還有一位陪同者),就免購票、免排隊,勇敢直闖吧!


 

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Holly 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